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各種原因所致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而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損的一類臨床綜合征。其類型包括腦血栓形成、腔隙性腦梗死、腦栓塞等,約占腦卒中的70%。臨床常表現為意識障礙或無意識障礙、偏癱、言語障礙、偏身感覺障礙及中樞性面舌癱等癥狀,根據受累動脈和供血區域不同而表現出特征性的癥狀體征。腦梗死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等特點,是威脅我國國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
腦梗死屬于中醫“中風病”的范疇,以突然昏仆,或不經昏撲而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典型表現的病證。中風病病位在腦,與心、腎、肝、脾、胃多臟腑有關,病因無外乎風(肝風)、火(肝火、心火)、痰(風痰、濕痰)、瘀(血瘀)、虛(陰虛、氣虛)、氣(氣逆、氣滯)六端,核心病機是風火痰瘀,痹阻腦絡,神機失用。中風病分為先兆期、急性期(發病后2周內,最多為1個月)、恢復期(發病后2周后或1個月至半年以內)、后遺癥期(發病后半年以上),其次又根據有無意識障礙分為中經絡與中臟腑,中臟腑又可分為閉證和脫證。
小中風又稱為“中風先兆”,是指在中風前幾分鐘、幾小時或幾天內出現的特殊癥狀,表現為一過性肢體無力、偏身麻木、失語、黑蒙,或見眩暈、復視、偏盲或共濟失調、構音障礙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局部腦或視網膜缺血引起的短暫性神經功能缺損,臨床癥狀一般不超過1小時,最長不超過24小時,且神經影響學檢查無明確病灶的證據。TIA患者早期發生卒中的風險很高,發作間隔縮短、持續時間延長、臨床癥狀加重的進展性TIA是即將發展為腦梗死的強烈預警信號。因此,TIA許多病例實質上是小中風。
腦梗死在世界范圍內的發病率約為110人/10萬人/年~250人/10萬人/年,從1990年到2016年,全球腦梗死的發病率呈下降趨勢。但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數據顯示,我國腦梗死發病率由2015年117人/10萬/年上升至2019年145人/10萬人/年,現患人數位于世界首位。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青壯年腦卒中占所有年齡段卒中的9.77%,所以應警惕腦梗死年輕化的趨勢。
腦梗死患者的特征分布有:(1)年齡:腦梗死的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均與年齡呈正相關,平均發病年齡在60歲左右;(2)性別:國外研究發現腦梗死的發病率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但我國男性腦梗死的發病率高于女生,其原因可能與吸煙、飲酒、肥胖、精神壓力大等有關;(3)職業:腦梗死發病率在重體力勞動者和農民中較高,而且文盲和半文盲人群的發病率最高,可能與人們的保健意識和生活習慣有關。(4)地域:腦梗死在世界范圍內以亞洲等東方地區多見,尤其是中國和日本。在中國,北方省市的腦梗死發病率高于南方。(5)時間:腦梗死發病有明顯的時間節律,一天中高發時間為早上4:00~10:00,一年中高發段在7~8月份及11月份至次年2月。
腦梗死是卒中最常見類型,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和高復發率的特征。其臨床癥狀取決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常出現危險癥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軀體運動和感覺障礙:如肢體癱瘓、麻木不靈、偏身感覺障礙等;二是語言功能、認知功能障礙:如記憶、語言、計算和理解能力損害;三是當發生基底動脈血栓或大面積腦梗死時,可以出現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的征象,甚至發生腦疝導致死亡。
腦梗死是多種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可干預危險因素包括:(1)高血壓:是腦梗死最重要的可干預的危險因素,研究表明,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升高均與腦卒中的發病風險呈正相關;(2)糖尿?。菏悄X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3)心血管疾?。喝缧姆款潉?、心肌梗死、擴張性心肌病等均增加腦梗死的發生率;(4)血脂異常:與腦梗死發生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總膽固醇每增加1mmoL/L,腦梗死相對風險升高25%,高密度脂蛋白每增加1mmoL/L,腦梗死相對風險降低47%;(5)生活方式:如吸煙、大量飲酒、不合理飲食、缺乏運動及精神心理壓力等;(6)其他:如口服避孕藥、偏頭痛、鐮狀細胞貧血、炎癥、感染等。
腦梗死具有一定的遺傳易感性,但目前其作用機制仍不清楚。研究顯示,父母有腦梗死病史的子女均增加腦梗死風險。某些遺傳性疾病如伴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遺傳性高凝狀態等均增加腦梗死的發病率。其次,腦梗死相關危險因素的遺傳特征也表明了遺傳在腦梗死發生中的作用,比如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等。
腦梗死的合并并發癥主要有:(1)腦水腫顱內壓增高癥狀:如頭痛、嘔吐、視神經水腫,是急性重癥腦梗死的常見并發癥;(2)腦梗死后出血:其發生率約為8.5%~30%,與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有關;(3)腦梗死后癲癇:常發生于大面積腦梗死之后,是老年人繼發癲癇的常見原因;(4)感染:以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多見;(5)靜脈血栓栓塞性疾?。阂陨畈快o脈血栓形成與肺栓塞多見;(6)腦梗死后精神心理及認知功能障礙:如抑郁、認知功能障礙等;(7)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腦卒中”又稱“腦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也就是腦梗死和腦出血。腦梗死是由各種原因所致的局部腦組織區域血液供應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進而產生臨床上對應的神經功能缺失表現。腦出血又稱出血性卒中,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簡單的總結一下,腦卒中就是腦中風,而腦梗死和腦出血是其中兩種類型。
根據腦梗死的發病機制,腦梗死常見的分類有以下幾種,大動脈粥樣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動脈閉塞型、其他病因明確型和不明原因型。其中以大動脈粥樣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動脈閉塞型最為多見。大動脈粥樣硬化型腦梗死指的是因為腦血管動脈硬化,血管壁逐漸狹窄、反復形成血栓,導致血管閉塞,或者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部位脫落的栓子堵塞遠端血管等原因導致的腦梗死。心源性栓塞指因為有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心臟瓣膜病等疾病,導致心臟內的栓子隨血流入腦,出現腦栓塞。這種梗死多發生在大腦深部的基底節區以及腦干等部位。在這些部位的動脈多是一些稱為深穿支的細小動脈,只引起很小范圍腦組織的缺血壞死,即形成所謂的腔隙。
根據發病部位,腦梗死可分為全前循環梗死、部分前循環梗死、后循環梗死和腔隙性梗死。全前循環梗死表現為三聯征:(1)大腦較高級神經活動障礙,如意識障礙、失語、失算、空間定向力障礙等;(2)同向偏盲;(3)對側三個部位(面、上肢與下肢)的運動和/或感覺障礙。部分前循環梗死有以上三聯征中的兩個,或只有高級神經活動障礙,或感覺運動缺損較全前循環梗死局限。后循環梗死表現為各種程度的椎基動脈綜合征:(1)同側顱神經癱瘓及對側感覺運動障礙(交叉性體征);(2)雙側感覺運動障礙;(3)雙眼協同活動及小腦功能障礙,無長束征或視野缺損。腔隙性梗死是指基底節或橋腦小穿通支病變引起的小腔隙灶,表現為各種腔隙綜合征。常見的有五種類型,一是純運動性輕偏癱:主要表現是面部和上下肢大概相同程度的偏癱,但沒有感覺和語言障礙,突然發病,數小時就會進展,多數不會出現眩暈,耳鳴等癥狀;二是純感覺性卒中:主要表現是一側面、手臂、腿麻木,但沒有肢體無力、失語等癥狀;三是共濟失調性輕偏癱:常伴有小腦性共濟失調,偏癱情況下肢重于上肢,面癱最輕,可伴椎體束征;四是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征:主要表現為構音障礙、吞咽困難、指鼻試驗不準、病變對側中樞性面舌癱、手無力和精細動作笨拙,輕度平衡障礙;五是感覺運動性卒中:一般以偏身感覺障礙起病,之后會出現輕偏癱,即運動癥狀。
腦梗死是指由各種原因所致的局部腦組織區域血液供應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進而產生臨床上對應的神經功能缺失表現的一種疾病。根據發病機制可以分為大動脈粥樣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動脈閉塞型、其他病因明確型和不明原因型五大類。腦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種栓子(如心臟內的附壁血栓、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脂肪、腫瘤細胞、纖維軟骨或空氣等)隨血流進入腦動脈而阻塞血管,當側支循環不能代償時,引起該動脈供血區腦組織缺血性壞死,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梢钥闯?,腦梗死包含了腦栓塞。
腔隙性腦梗死是腦梗死的一種特殊類型。是指大腦半球或腦干深部的小穿通動脈,在長期高血壓的基礎上,血管壁發生病變,導致管腔閉塞,形成小的梗死灶。腔隙性腦梗死為直徑0.2~15毫米的囊性病灶,呈多發性,小梗死灶僅稍大于血管管徑。壞死組織被吸收后,可殘留小囊腔。由于梗死灶很小,有時單純影響運動纖維或感覺纖維,而出現純運動性偏癱,或者僅出現沒有偏癱的局部感覺障礙。但是,并不是所有發生的腔隙都會產生癥狀,只有累及重要神經通路或神經結構的腔隙才會有表現,否則也可以沒有任何癥狀。
腦梗死對應的中醫病名為“中風”,中醫認為,中風是因為血氣上逆或紊亂,出現風、火、痰、瘀,造成氣血逆亂而致腦絡閉阻的疾病。中風分為“中經絡”與“中臟腑”。兩者根本區別在于有無神志改變:中經絡一般無神志改變,表現為不經昏仆而突然發生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中臟腑則出現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等癥。中經絡者,病位較淺,病情較輕;中臟腑者,病位較深,病情較重。
根據腦梗死病因TOAST分型,臨床常見引起腦梗死的原因主要包括(1)大動脈粥樣硬化:長期高血壓、高血脂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腦血管內斑塊形成。腦血管斑塊使管腔狹窄、閉塞,引發局部腦組織低灌注、壞死;或血栓碎片脫落進一步堵塞遠端小血管均可導致腦梗死。(2)心源性栓塞:心臟疾病包括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心臟瓣膜病、染性心內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均可導致心源性血栓形成、脫落,導致栓子堵塞于腦小血管。(3)小動脈閉塞:大腦半球或腦干深部的小穿支動脈,在高血壓等各種疾病的基礎上,發生管腔狹窄閉塞,形成小的梗死灶。(4)其他原因:包括夾層動脈瘤,凝血障礙性疾病,血管炎,結締組織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腦梗死(5)原因不明型腦梗死:包括兩種或多種病因或到目前為止未找到病因。
目前最新指南《中國缺血性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22》報告了臨床腦梗高危人群篩查7項腦梗死危險因素:(1)高血壓(2)高膽固醇血癥(3)糖尿病前期和糖尿?。?)吸煙(5)睡眠呼吸暫停(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7)生活方式:在身體活動,飲酒,肥胖三方面列出相應危險因素并給予建議。
有關系。腦梗死發病有明顯的時間節律,一天中高發時間為早上4:00~10:00,一年中高發段在7~8月份及11月份至次年2月。夏季高溫變化時發病率明顯升高,一是在高溫狀態下,會使人產生煩躁、不安的情緒,還會導致人體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增加心臟負擔,容易導致心肌缺血和腦梗塞。二是影響睡眠質量,夏天晝長夜短,容易導致睡眠不足,還可能導致血壓不穩定,危害人體心腦血管系統健康。三是夏季天氣炎熱,氣壓較低,所以空氣中的含氧量會逐漸降低,而高溫本身會導致出汗增多,從而使血液粘度增加。一旦血流不暢,還會導致心腦血管堵塞,誘發猝死。四是室內外溫差大。突然從空調房進入室外,血管也會進入舒張狀態。從高溫環境進入空調房后,血管又會收縮。對于一些年紀較大的人來說,這個時候很容易造成腦梗死。秋冬季節由于氣溫驟降,容易誘發血管收縮、痙攣,血壓容易升高或波動,是腦梗的高發季節。此外在秋冬季節,許多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多因寒冷氣候減少室外活動時間,容易使血液粘稠度增加,誘發血管內斑塊形成,加劇血管狹窄從而誘發腦梗。因此,建議相關危險因素暴露人群及中老年人群秋冬季適當進行戶外運動并積極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寒冷刺激,穩定血糖血壓,預防秋冬季腦梗死的發生。
有關系。腦梗死好發于中老年人群。中老年人群由于衰老等因素,血管彈性降低,代謝功能減退,高血壓、高血脂、心房顫動患病率增加,導致血栓形成與栓子脫落風險增加。此外,越來越多研究表明,腦梗死在青年人群中患病率逐漸增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糖高油飲食及缺乏體力活動在年輕人中越來越常見。腦梗死相關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在年輕人中發病率逐漸增高,間接導致了年輕人中腦梗死的發生。
腦梗死的發生是由于斑塊脫落阻塞在腦血管中影響局部供血,這個過程和情緒也有緊密關系。長期的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會持續造成交感神經興奮。長期的交感神經興奮可使血管內膜受損而引發慢性炎癥,在炎癥刺激下血管舒張和收縮都會受影響,血小板活躍,凝血功能加強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突然的情緒劇烈起伏可能導致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使血管突然收縮,血液動力學改變,容易導致動脈斑塊脫落進入血液中。同樣,情緒劇烈變化時引起血壓升高,血流速度加快,也可能促進血栓脫落進入腦血管。因此,保持樂觀心態,避免情緒劇烈波動可有效預防腦梗死的發生。
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都是腦梗死發生的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代謝出現障礙,血液內蓄積的物質會損傷血管壁促進斑塊形成。其較高的血糖濃度使血液粘稠,血流速度減慢,形成血栓。此外,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的改變,血流剪切力的改變和炎癥反應也導致了斑塊形成。高血脂患者血脂過高,血液粘稠度增加,脂質在動脈血管壁上沉積,逐漸形成小斑塊且緩慢增多、增大,逐漸堵塞血管,如果發生在腦部,就可能出現腦梗死。長期的血壓升高使血管張力增大,損傷血管壁,影響血管彈力。血流動力學改變還會使血液撞擊管壁,動脈內膜受損且發生炎性反應,從而使動脈硬化、管腔變窄、甚至出現斑塊。長期的高血壓,還有可能導致心房肥大,增加房顫的發生幾率,進一步增加腦梗死發作的可能性。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是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同型半胱氨酸在缺乏葉酸、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因素時無法正常代謝。葉酸缺乏會降低血漿高密度脂蛋白并升高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血管中脂質增多時會沉積在血管壁上,減慢血流,加速斑塊形成。而且,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還會對動脈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損傷,血管內皮的炎癥反應也會加速血栓的形成,在共同刺激之下,腦?;蛟S也會更快到來。
冠心病和腦梗死有一些共同的危險因素,例如“三高”、長期吸煙飲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飲食結構可能都會促進冠心病和腦梗死的發生發展,不過二者之間一般沒有必然聯系。對于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顫)、心肌缺血、房間隔缺損或卵圓孔未閉、心臟瓣膜病的患者來說,更容易形成心臟血栓,脫落后可以栓塞腦部出現腦梗。
引起腦梗死的誘因很多,具體而言因人而異。中醫認為腦梗死的常見誘因包括:(1)不良生活習慣:如熬夜、過度勞累、吸煙、飲酒等,勞欲失節以致腎陰虧耗,水不涵木,肝氣逆亂而發??;(2)精神因素:情緒激動、緊張、憤怒等,肝陽暴亢犯腦而致??;(3)高血壓:肝陽上亢,氣血直沖犯腦;(4)高血糖、高血脂:易生痰濕瘀濁,瘀阻腦脈而發??;(5)受寒:寒主收引,血脈拘急,腦脈通行不暢而為病。
中醫認為,腦梗死的關鍵內在因素可概括為風、火、痰、氣、瘀、虛六端,此五者?;ハ嘤绊?、轉化,或兼見或同病,如氣虛與血瘀并存,氣虛而無力帥血,導致血液留滯不行,血瘀腦脈而發中風;痰濁和瘀血互結,風痰入絡,痰濁瘀血阻滯,瘀阻腦脈,則發中風;甚則陽極化風,風火相扇,氣血逆亂,直沖犯腦,血溢脈外,神明不清,以致中風神昏。以上是中醫對于腦梗死關鍵內在因素的認識。
中醫認為以下體質更容易發生腦梗死:(1)痰濕質:痰濕阻滯經絡,腦脈通行不暢而易于為??;(2)血瘀質:瘀血阻滯經脈,血行不暢,腦脈易于瘀阻而為??;(3)陰虛質:陰虛不能制陽,肝陽易亢而易為??;(4)氣虛質:氣虛不能攝血,血溢脈外,或氣虛推動無力,經脈滯澀,痰瘀阻絡而易于為病。
大部分腦梗死患者是老年病人,平均年齡是60歲左右,研究顯示40歲以上,每增長五歲,腦梗死的發病情況可能會更增加一倍。但是年輕人甚至于兒童也有可能會得腦梗死,而且近年來青年人的卒中也是越來越多。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超過200萬的年輕人患有腦梗死,在過去數十年中,青年卒中占全部卒中的比例增加了約40%-50%。青年患者缺血性腦卒中的病因復雜,危險因素多樣化,常見的和可能原因主要有:①首先是生活習慣不好,生活不規律,長期熬夜,工作壓力大、應酬多、或者是吸煙、飲酒、肥胖等均可導致早發性動脈粥樣硬化。②其次,煙霧病、腦血管畸形、頸動脈夾層、肌纖維發育不良、心臟系統疾患(如風濕性心臟病、細菌性心內膜炎、卵圓孔未閉、心臟粘液瘤、心律失常等)、藥物濫用等均可以導致青年卒中。③另外,血液成分導致凝血機制異常(如抗磷脂綜合征、蛋白 C 和蛋白 S 缺乏癥等),自身免疫?。ㄏ到y性紅斑狼瘡、白塞病、干燥綜合征等)、感染(如梅毒、帶狀皰疹、艾滋病等)均引起血管壁炎癥改變,同時育齡期婦女口服避孕藥、妊娠期及產褥期均容易高凝致使血栓形成,近年來也越來越被密切關注。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定義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值≥1.5mm,一項來自中國慢性病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近1/3中國成人存在頸動脈斑塊。多種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高同型半胱血癥、高尿酸血癥、吸煙、代謝綜合征等與頸動脈斑塊的存在有顯著相關性。頸動脈斑塊使老年人腦梗死風險增加約1.5倍。治療上,對于無缺血性腦卒中癥狀的頸動脈斑塊患者,建議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吸煙、飲酒等相關危險因素。對于頸動脈不穩定性斑塊或斑塊伴狹窄50%以上者,無論血脂是否異常,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使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Ⅰ級推薦,B類證據)。
房顫時規則有序的心房電活動消失,代之以快速無序的顫動波,使得心房泵血功能惡化或喪失,心房內的血液流動減慢并出現渦流,容易形成心房附壁血栓。
當血栓脫落時,隨血液循環到達左心室,左心室在收縮期將血栓射向主動脈,主動脈弓分為頭臂干和左頸總動脈,頭臂干又分為右頸總動脈和右鎖骨下動脈,而左右頸總動脈均通向大腦,因此心房內的血栓可隨著血流到達腦部,腦部動脈血管越分越細,血栓隨血流到達不能前進的動脈引起堵塞,從而引起腦梗死,其病死率、致殘率、致死性往往更高。
腦血管狹窄不一定會得腦梗死。腦血管狹窄只是有管腔的狹窄,但是血管是通暢的,并沒有完全堵塞,可能會引起腦血管的缺血事件發生,但不一定是腦梗死。而且人體的腦血管有很大的貯備能力,存在復雜的調節機制。當一些腦血管逐漸出現狹窄了,另外一些腦血管就會出現代償,比如顱底Willis環、軟膜支、新生血管的代償等,這些代償能力既有先天的解剖基礎,也有后天的血管重塑,甚至有些血管狹窄的患者完全沒有缺血的癥狀。當然這種滿足的可能是血供的基本需求,而血管本身的貯備力是下降的,當狹窄繼續加重時到堵塞并形成了血栓,導致腦血流中斷,并未建立充分的側支循環,部分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則會導致腦梗死。
腦梗死即各種腦血管病變所致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而迅速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損的一類臨床綜合征。具體而言,腦供血動脈急性閉塞或嚴重狹窄,引起腦血栓或腦栓塞形成,從而引起腦梗死,或近端大血管嚴重狹窄加上血壓下降,導致局部腦組織低灌注,而出現缺血壞死,導致腦梗死的發生。
腦梗死和腦出血在病因、癥狀、影像學表現、治療上都有區別。腦梗死是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閉塞、房顫血栓脫落等原因導致病變血管突然不能供血,導致相應的腦組織發生梗死性病變。腦出血是各種原因導致的腦血管破裂出血,比如腦動脈瘤、高血壓腦病等,出血導致相應的腦組織受壓迫。腦梗死和腦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其次是高血壓伴發的動脈病變。腦梗死一般表現為腦組織支配區域的癱瘓、無力及感覺異常等表現,腦出血還會表現出惡心、嘔吐、頭痛等顱高壓的表現。腦梗死頭顱CT表現為低密度,而腦出血在頭顱CT上表現為高密度,從而做出診斷及鑒別診斷。腦梗死主要是改善循環、擴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療,腦出血則是止血、降顱壓及針對病因的治療。
腦梗死的復發存在多種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中斷藥物治療,大部分腦梗塞發生的病理基礎是腦動脈粥樣硬化,未規律服用藥物的情況下,腦血栓仍然可能重新形成。其次,諸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勞累過度、嗜煙、酗酒、高脂肪高熱量飲食,以及不良的情緒,如暴怒或憂郁等,均可導致腦血栓的形成,使腦梗死復發。另外,受寒不僅可以導致小血管收縮,還可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同樣容易誘發腦梗塞。最后,劇烈嘔吐和腹瀉引起的脫水可使血液粘稠度增高,促使腦梗死復發。
現代醫學認為,腦血管內部出現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變,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等血管病變,由兩種病變共同作用形成的血栓堵塞腦動脈,導致腦局部的血流中斷、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神經功能受損。在未能得到及時救治的情況下,細胞壞死和神經功能受損可能是無法逆轉的,于此就會產生腦梗死后遺癥。如果影響到運動神經系統,就會出現偏癱、肢體障礙等;如果影響到語言中樞神經,就會導致語言障礙甚至失語等。中醫認為,腦梗死多由風火痰瘀之邪留滯經絡或上沖于腦,急性期經過積極治療,神智漸清,痰火漸平,風退瘀除,但邪氣留連,氣血運行不暢,則會遺留病證,需要進行積極的康復治療和訓練。
大多數情況下,腦梗死患者的存活率還是很高的。腦梗死導致患者死亡的原因,多數由于未能接受及時的治療、大面積腦梗死或腦重要部位梗死,腦內缺血的情況嚴重,就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另外,腦梗死急性期和恢復期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如吸入性肺炎、尿路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等可明顯增加患者不良預后甚至死亡的風險。
中醫多將腦梗死歸為“中風”范疇,認為主要因內傷積損、情志過極、飲食不節、勞欲過度等,導致肝陽暴亢,或痰熱內生,或氣虛痰濕,引起內風旋動,氣血逆亂,橫竄經脈,直沖犯腦,導致血瘀腦脈或血溢脈外。由此可見,中醫認為腦梗死的主要原因,多為年老體弱、久病、暴怒、過度飲酒或多吃辛辣油膩食物、勞累過度等。
頭暈和頭痛是許多疾病的信號,腦梗死也不例外。腦梗死患者發病時出現頭暈、頭痛突然加重或由間斷性頭痛變為持續性劇烈頭痛,有部分患者頭暈時伴有出現惡心、嘔吐的癥狀。在腦梗死的過程中,重要的組織或神經會缺乏血液供應導致其功能障礙,是導致腦梗死相關頭暈、頭痛的機制之一。頭暈、頭痛為后循環腦梗死中常見的臨床癥狀,發生率高。如腦干的延髓外側、橋腦發生梗死,病灶多累及前庭神經下核和內側核,表現為惡心嘔吐、眩暈和平衡障礙;如梗死灶靠近腦皮層累及到腦膜或大血管受到水腫擠壓、牽拉,三叉神經末梢受到刺激則產生頭痛。
腦梗死的發病率和致殘率較高,其中約65%的病人出現感覺功能障礙,約50%的偏癱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障礙,肢體麻木是常見感覺障礙之一。臨床普遍認為腦梗死的肢體感覺障礙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正常的感覺傳導通路受到一定的破壞。由于腦損傷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表現出的感覺障礙也各具特點。(1)丘腦受損:各種感覺傳導束都會在丘腦內更換神經元后,才能投射到大腦皮層的一定部位,所以丘腦是皮層下感覺中樞。若一側丘腦由于腦卒中發生損傷,可導致患者對側肢體麻木及疼痛不適,病情相對較重,治療時間相對較長,預后較差;(2)大腦中央后回受損:即大腦皮層感覺中樞發生梗死或出血損害,也會出現肢體麻木;(3)基底節受損:由于大腦中動脈的深穿支閉塞引起,主要是包括尾狀核、豆狀核以及杏仁核附近發生的腦梗死,最常見的癥狀為三偏征,即對側偏癱、對側偏身感覺障礙(主要表現為肢體麻木)以及對側同向性偏盲。
當患者出現急性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時,神經內科醫生會通過腦卒中綠色通道為患者開具頭部CT檢查。頭部CT的優點是快捷、方便、無創,對于新鮮出血敏感性高,是診斷腦出血的金標準。通過及時的頭部CT檢查可初步排查是否為出血性卒中,以確定下一步治療的方案。
但是由于頭部CT對于急性期腦缺血病灶并不敏感,對于后循環的中腦、腦橋、延髓、小腦等也顯示欠佳。因此在住院期間尚需患者配合完成頭顱核磁檢查。而磁共振對發病數小時內急性期腦梗死能夠清晰顯示病灶,尤其擴散加權成像術(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在超急性期就可以清晰顯示梗死病灶。
腦血管病是指腦部動脈或支配腦的頸部動脈發生病變,從而引起顱內血液循環障礙,腦組織受損的一組疾病,通常分為缺血性腦血管病和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腦血栓形成是腦梗死中最常見的類型,由于腦動脈粥樣硬化等原因導致血管壁病變的基礎上,血管管腔狹窄、閉塞或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腦組織因血液供應中斷而發生缺血、缺氧性壞死,引起相應的一系列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多見于老年人,常在安靜狀態或睡眠中發病,癥狀常在數小時或數天達高峰,約1/3患者在發病前有反復出現的TIA(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癥狀。腦栓塞則是由于腦血管被血流中所帶來的固體、液體、氣體等栓子阻塞而引起,如心臟的附壁血栓、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脂肪、腫瘤細胞或空氣等,發病在腦內,病根卻在腦外。多見于青壯年,發病前常有劇烈運動和情緒激動病史,起病急驟,數秒鐘或數分鐘癥狀便達高峰,發病前多無前驅癥狀。腦卒中屬于中醫診斷名詞,有時亦稱為中風,這兩個名詞都體現了這類疾病發病迅速、來勢兇猛,所以稱之為“卒中”(“卒”同“猝”,迅速之意)、“中風”(像風一樣忽然而至,表示迅速),這兩個名詞代表的均是急性腦血管病,同樣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腦卒中是中醫診斷名,相當于西醫的腦血管病,包括腦梗死和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是腦梗死的兩種類型。
腦梗死常見的臨床癥狀包括突發言語不清、口齒歪斜、偏身麻木、偏身無力、視物不清、視物成雙、吞咽困難、進食飲水返嗆、行走不穩等等,嚴重的大面積腦梗死或基底動脈血栓時病情嚴重,患者往往表現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甚至腦疝形成,最終導致死亡。
大多數腦梗死的患者在發作前都有一些預警信號,表現為言語不利、肢體無力、肢體麻木、口眼歪斜、流口水、眼前發黑、視物成雙、頭暈、惡心、嘔吐、走路跑偏、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等,大多數患者的癥狀持續時間為5-15分鐘不等,不超過1小時,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顱腦CT檢查為正常,往往被人們忽略或者有人抱有僥幸心理感覺會挺過去。
腦梗死出現的語言不清是由于發音器官神經肌肉的器質性病變而引起發音肌肉無力、肌張力異常以及運動不協調等,產生發聲、發音、共鳴、韻律等言語運動控制障礙,即構音障礙。構音障礙最顯著的特點是發音的清晰度受損,腦梗死后出現舌癱或口面部肌肉癱瘓與障礙的發生有直接關系。引起構音障礙的損傷位置分布于皮層至腦干,大多數梗死灶位于幕上,其次為腦干和小腦。
腦梗死常用的篩查、檢查總體可分為二大類。第一類為以血液學檢查為主要的實驗室檢查。①血生化、同型半胱氨酸、血液流變學或凝血指標、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 acid,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抑制率等測定。腦梗死患者多合并多種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等,需要監測患者血生化了解患者肝腎功能、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血液流變學或凝血指標等是了解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纖維蛋白原等,是否為高凝狀態以及抗凝藥物是否達標。監測AA和ADP抑制率了解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治療效果。第二類為影像學檢查:①頭顱CT掃描:頭顱CT是臨床是最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它對于早期腦梗死和腦出血的識別非常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腦梗死在發病24小時內一般無影像學改變,24小時后梗死區域出現低密度灶,同時,頭顱CT對小腦和腦干病變及小灶梗死顯示不佳。②頭顱磁共振MRI:與CT相比,MRI無X線的輻射效應,且圖像層次清楚,分辨率高。發病數小時后即可清晰顯示新發梗死灶。但其是價格昂貴,成像時間長,安裝心臟起搏器等的患者不宜使用。③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腦血管超聲波檢查簡單、安全、實用,對評估顱內外血管狹窄、閉塞、血管痙攣或者側支循環建立的程度很有幫助。④頭頸CTA檢查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均為有創性檢查,可清晰直觀顯示顱內外大血管的情況,酌情進行介入動脈取栓治療,對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煙霧病、纖維肌性發育不良等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腦梗死的病因很多,血管因素只是腦梗死發病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20%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合并心房顫動、感染性心內膜炎、心瓣膜病、心房粘液瘤、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臟病等等,其栓子源自心臟,與血管毫無關系。其次,腫瘤、藥物濫用、抗磷脂綜合征、蛋白C/S缺乏癥、口服避孕藥、妊娠、產褥期等多種病因引起的血液高凝狀態均可以導致腦梗死,與血管無關。所以腦血管篩查正常,并不意味著你不會患腦血管病。
腦血管病,特別是急性腦梗死的有效急救時間在醫學上稱之為“急救黃金時間”,為搶奪這個“黃金時間”,各大醫院組織急診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影像科、檢驗科等多科室組成綠色通道。綠色通道所有的醫護人員均經過腦血管病急救培訓,24小時待命,以保證在最短時間內采取有效救治措施。符合靜脈溶栓者一般60分鐘內溶栓藥物進入患者體內;符合大血管病變的患者,腦血管病介入組隨時待命給予患者動脈溶栓、支架植入等操作,其后進入卒中單元進行全流程管理。
在腦梗死發生的時候,時間就是腦細胞,時間窗內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因此發現或者懷疑發生了腦梗死,不要猶豫,趕快撥打120急救電話。
目前醫學上已經可以在6小時內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有效溶栓治療,一般4.5個小時內,我們可以使用阿替普酶;在6小時內的患者可以采用尿激酶進行靜脈溶栓。同時,綠色通道的專業大夫會在專業評估后對部分在24小時內的腦梗死患者進行動脈取栓治療,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預后,甚至能讓部分患者完全恢復正常。如果患者確實是已經錯過時間窗的,我們仍可以進行藥物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穩定斑塊、促進側支循環、抗氧自由基等的一些治療。
安宮牛黃丸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作用。在其使用中要講究辨證論治,如果患者是腦梗死的急性期,表現為高熱、神昏、譫語、面紅目赤、口氣臭穢、舌紅苔黃、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一派熱象實證,我們建議可以服用安宮牛黃丸,對降低中樞性高熱、醒腦開竅都有一定作用。但若對于四肢厥冷、面色蒼白、二便失禁的虛證患者反而可能事得其反。
另外,我們發現很多患者將安宮牛黃丸作為預防中風的保健藥物長期服用,忽略辯證,盲目用藥,不僅起不到預防的效果,甚至會起到傷害機體正氣的相反作用。所以,我們并不建議腦梗死患者在平時將安宮牛黃丸當做養生保健藥品來使用。
對于腦梗死患者來說,沒有癥狀去進行輸液意義是不大的,也不能起到很好的預防腦血管疾病復發的作用。
因為假如腦血管已經狹窄或閉塞,輸液是無論如何也通不開的。何況,大多數病人并沒有血管狹窄,只是聽信“輸液預防腦梗死”的傳言,而定期去輸液。這種預防性輸液的有效性目前尚沒有得到科學、嚴謹的臨床驗證。另外,輸液是直接靜脈給藥,雖然嚴格的無菌操作可以減少感染,但一些小診所在消毒預防感染方面有待提高。一旦出現輸液反應(如發熱、肺水腫、靜脈炎、空氣栓塞等)也無救治條件。而且輸液過程中,進入血管內的雜物也可能導致血管內皮損傷,損傷之處可導致脂質沉積,造成動脈粥樣硬化。
如果患者是腦血管病的高危人群,有明顯的動脈粥樣硬化,建議還是控制好危險因素,如血壓、血糖、血脂、體重等,暢情志、戒煙限酒、鍛煉身體,必要時可以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他汀類的藥物進行二級預防??傊?,輸液預防腦梗死沒有科學依據。
根據腦梗死的程度、治療的及時與否、康復治療效果等,腦梗死的治愈程度不同。部分因小動脈閉塞引起的腔隙性腦梗死的患者,其受損腦組織面積較小,臨床癥狀體征較輕,一般沒有意識障礙以及顱內高壓所致的神經壓迫性癥狀。這部分患者經過及時的治療后可得到治愈。而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其易引起大面積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進而出現意識障礙、偏癱等癥狀。嚴重的大面積腦梗死繼發腦水腫時,可導致腦疝,甚至死亡。其治療康復后完全治愈可能性相對較小。急診溶栓等治療有嚴格的時間窗,及早就診治療可挽救腦組織的壞死,提高治愈的可能性。腦梗死的后遺癥如肢體功能喪失、言語不利等可通過康復治療進行鍛煉恢復,進而改善生活質量。
患腦梗后是否需要終身服藥,取決于患者這次患病的原因。如果患者是因為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心律失常-心房纖顫等原因引起的腦梗病因,那么可能需要終身服用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抗凝藥等藥物。如果沒有找到明確危險因素,那么經過治療,又沒有遺留明顯后遺癥的話,平時做好二級預防或者根據醫囑定期服藥調藥即可。
腦梗死急性期和恢復期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需要重點監測并預防的有以下幾個:(1)肺部感染:長期臥床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墜積性肺炎,也可能因為飲食嗆咳,食物誤入氣管而導致吸入性肺炎。(2)褥瘡:嚴重的腦梗死,治療效果欠佳,患者翻身不便,活動困難,使接觸褥面的皮膚出現潰爛,甚至繼發全身感染。(3)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因為活動量減少,容易在下肢深靜脈形成血栓,一旦脫落會出現肺栓塞,甚至死亡。(4)上消化道出血:也就是應激性潰瘍導致的,與顱內病變直接相關。此外,還有尿路感染、肺栓塞、吞咽困難所致營養不良等。對這些并發癥的有效防治和密切護理也是腦梗死規范化治療過程中關鍵的環節。
(1)篩查和評估。腦梗死患者應注意腦梗死后情緒障礙,在患者的全面評價中應涵蓋心理史,包括患者病前的性格特點、心理疾病、病前社會地位及相關社會支持等情況??墒褂昧勘頌槟X梗死患者進行情緒障礙篩查和評估。在腦卒中后的2周內應開始情緒障礙篩查,并建議篩查時間覆蓋腦梗死的急性期和恢復期。(2)早期治療。焦慮或抑郁的早期有效治療非常重要,可能對康復轉歸產生積極的影響。在發病初期,對患者和家屬應進行腦梗死后焦慮或抑郁的流行病學和治療方面的教育,早期開展基于各種護理模式的持續溝通可以減輕腦梗死后抑郁的發生。在確認無禁忌證的情況下,診斷為腦梗死后焦慮或抑郁患者的藥物治療推薦首選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選擇性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類等抗焦慮或抑郁藥,并密切監測以確定其治療效果。(3)輔助治療。腦梗死后焦慮或抑郁患者均應接受心理支持治療,可考慮藥物治療聯合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手段??墒褂谜J知行為治療、生物反饋治療、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重復性經顱磁刺激(rTMS)、文娛治療、運動治療等改善抑郁。(4)精神科干預。對于情感障礙造成的持續困擾或殘疾狀態惡化,應為腦梗死患者提供專業的精神科或心理科醫師會診。診斷患有中度至重度焦慮或抑郁的患者應被轉介到精神衛生??漆t院進行評價和治療。
吞咽困難是腦梗死后一種常見的并發癥,可引起誤吸、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脫水等并發癥,甚至惡化疾病的轉歸,增加病死率和致殘率。腦梗死患者在入院24小時內進食或飲水前應常規進行吞咽困難篩查。腦梗死患者是營養不良的高危群體,應進行營養風險篩查,必要時每周進行重復篩查,監測是否具有營養風險。并根據營養篩查結果,進一步請營養師給予全面營養評估并制訂營養支持方案。護士應根據患者吞咽功能、營養狀態和醫師、治療師、營養師的建議,為患者選擇不同的進食途徑,包括持續置管注食、間歇置管注食、治療性經口進食,并給予相應的護理,包括食物的選擇和調配、代償性方法、誤吸防護、口腔清潔、健康教育等。
腦梗死后患者常出現打嗝(呃逆),往往會影響患者正常休息和睡眠,甚至會影響患者食欲,使患者產生心理負擔。腦梗死后患者出現打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腦干梗死;(2)顱內壓增高;(3)迷走神經興奮;(4)胃脹氣;(5)肺部感染、神經功能紊亂、電解質紊亂等。
除針對呃逆的不同病因治療外,可進行以下治療:(1)藥物治療:①胃復安10~20mg肌注或5~10mg口服;②鹽酸氯丙嗪5mg肌肉注射;③苯妥英鈉,250~300mg口服或肌肉注射,每日3次。(2)針灸治療。選用穴位有:內關、合谷、中脘、膈俞、足三里、三陰交等。(3)心理治療:使用心理暗示療法、音樂療法等,同時鼓勵患者多與家屬溝通,談論患者感興趣的話題,分散其注意力。
各種腦梗死相關性損害可引起膀胱和/或直腸功能障礙。因此患者的排泄障礙不僅會導致感染,增加患者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還會影響到患者的轉歸。
排尿障礙主要包括尿頻、尿急、尿失禁與尿潴留,其中腦梗死后持續存在尿失禁是預后的不良指標之一。(1)尿失禁患者應避免進行留置導尿?;颊呖梢允褂冒磿r或預訂時間的排尿計劃、膀胱再訓練和抗膽堿能藥。如果無法控制尿失禁,可使用防泄漏輔助器具,如集尿器、紙尿褲等。(2)尿潴留患者可給予留置尿管,但時間最好不超過1周,然后改為間歇性清潔導尿和膀胱訓練,待患者恢復自行排尿后再根據殘余尿量制訂相應的治療措施。其次測定膀胱殘余尿,排尿時可在恥骨上施壓加強排尿,必要時可間歇性導尿或留置導尿。留置導尿管期間,建議每天早晚沖洗會陰,按時更換尿管和尿袋。建議聯合康復治療師進行針灸,可有效改善腦梗死后尿潴留。(3)腦梗死后患者,應根據病情穩定程度,早期拔除導尿管來預防患者導尿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可采用間歇性導尿、外部導尿、失禁褲來替代留置導尿管的方式。對于導尿的患者,應多飲水多排尿,加強對外陰部的護理,建議采用溫水進行清潔式會陰擦洗;對于發生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的患者,應考慮拔除尿管,而不是局部或全身使用抗菌藥。
排便障礙即指腦梗死后發生的便秘、糞便嵌塞或大便失禁。(1)對于便秘的患者,首先應進行評估:以排除結直腸器質性病變和藥物導致的便秘。其次可通過飲食改善便秘:患者應增加水和膳食纖維的攝入,建議高纖維素飲食,加快胃腸通過時間。同時應執行腸道訓練計劃:按時排便、提供充足的排便時間、使用舒適的排便體位、改善排便環境等。另外可使用輔助用藥:如大便軟化劑、腸蠕動刺激劑或緩瀉劑等。還可配合適當運動、腹部按摩等幫助排便、排氣。(2)對于大便失禁的患者,可通過飲食調整,改善癥狀:通過增加從結腸吸收水分的飲食,如谷類食物、蘋果、香蕉等高纖維素食物減少大便次數。同時注意會陰部皮膚的護理:進行會陰部皮膚清潔、應用皮膚保護劑等。還可使用輔助器具:如一次性尿墊、布類、紙尿褲、衛生棉條等吸收型產品,一次性肛門造口袋等收集型產品,肛管等引流收集裝置。如出現糞便嵌塞情況,①可以使用藥物,乳果糖口服溶液藥物、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等,潤滑腸道,稀釋糞便,從而有助于糞便的排出;②可采用灌腸,用導管將開塞露注入到腸道內,停留片刻,可以達到軟化糞便的作用,同時刺激腸道蠕動,促使嵌塞的糞便排出體外;③可人工取便,如糞便嵌塞在直腸下端或腸道蠕動功能不良,經上述措施不能促進排便,一般需要由專業醫務人員,帶上無菌手套,并且對手套涂抹潤滑劑,然后進入肛門取出糞便。
腦梗死住院患者需要進行跌倒風險的篩查和評估,同時提供正式的跌倒預防方案。(1)對患者評估測試。對于具備步行功能的患者應考慮進行標準化平衡測試和步行速度測試。如果患者之前有跌倒史,則應詳細分析跌倒時周圍環境的危險因素,從而對既往的跌倒預防計劃做出修正和改良。(2)正確使用輔助工具和移動方法?;颊?、家屬及看護者應正確使用步態輔助器具、鞋子、轉移工具、輪椅,同時應正確掌握安全轉移和移動患者的方法。(3)平衡訓練。對平衡功能差、平衡信心不足以及害怕跌倒的腦梗死患者應提供平衡訓練計劃。如需要改善平衡功能,應遵醫囑安裝輔助裝置或矯形器。出院后進入社區生活的患者也要參加包含平衡訓練的鍛煉項目以減少跌倒風險。腦梗死患者可進行太極拳鍛煉以預防跌倒。(4)對生活環境進行評估。為腦梗死患者及其看護者提供旨在減少跌倒的家庭和生活環境改進方面的建議。
腦梗死后患者可能存在肢體癱瘓、臥床不動、吞咽不能、抑郁或焦慮、神經源性腸道或不能察覺的腸道癥狀、缺乏移動能力以及認知缺陷,這些都可能引起便秘。預防措施如下:(1)飲食控制: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高膳食纖維的食物食用,囑患者多食用蔬菜、水果、粗糧,少食多餐,緩慢進食,促進排便。(2)練習:應指導患者練習床上排便,耐心對其進行引導,緩解緊張感,使其能夠順利排便,減輕便秘癥狀。同時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結腸活動在晨起和餐后時最為活躍,建議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小時內嘗試排便。(3)輔助用藥:可使用大便軟化劑、腸蠕動刺激劑或緩瀉劑等。(4)按摩:可圍繞臍周為患者順時針按摩腹部,10min/次,3次/d,促進胃腸道蠕動,促進排便。(5)早期下床:長期臥床容易導致胃腸道蠕動減緩,從而誘發便秘。應積極輔助患者進行肢體功能訓練,確?;颊吣軌蚣霸缦麓?,減少便秘的發生。
所有腦梗死患者均應評價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風險?;颊咴诩毙云诤涂祻妥≡浩陂g或活動能力恢復前應使用預防劑量肝素皮下注射,使用預防劑量低分子肝素預防效果優于預防劑量的普通肝素。應注意使用肝素后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癥,在使用7~10天后要進行血小板計數檢查。阿司匹林預防血栓的作用要弱于低分子肝素抗凝,對于不能應用低分子肝素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阿司匹林。在無禁忌證的腦梗死臥床患者中,除了常規藥物治療外,建議間歇氣動加壓以降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對有肺栓塞風險同時有抗凝禁忌的患者,可考慮安置臨時或永久性下腔靜脈濾器。
腦梗死后出現意識障礙、吞咽障礙等癥狀,多數患者因而不能由口進食,進而采用鼻飼營養。鼻飼患者的護理如下:(1)體位:給予患者鼻飼時將床頭抬高30-45°,進食后?30-60min?后再將床頭放下。(2)營養液輸注。營養液用量宜小,每次100ml左右,濃度由低到高。用藥時應先將藥片研碎,溶解后再灌入。每次喂食后要用?50ml?溫開水沖洗胃管,防止堵塞。一般鼻飼營養液較為合適的輸注溫度在?37°C ~40°C,可明顯降低腹瀉的發生率。(3)觀察記錄。每隔?4h?觀察患者鼻飼管位置一次,并詳細記錄,進行胃腸功能的評估,監測胃殘余量,如胃內容物大于?100ml?時暫停鼻飼,并監測胃腸功能情況,觀察腸鳴音。(4)排痰:痰多者鼻飼前為患者翻身叩背,吸清呼吸道內分泌物。鼻飼后減少患者咳嗽,避免在鼻飼后?30min?內進行深部吸痰,以免發生刺激性劇烈咳嗽引起食物反流而致誤吸。(5)誤吸預防處理。鼻飼過程中,要防止脫管堵管。如發生誤吸,應立即停止鼻飼,取右側位,將頭部放低,吸出氣道內異物并抽吸胃內容物,?以防進一步返流而引起更加嚴重的后果。
潛在的粥樣硬化斑塊可能是閉塞性血栓的來源,支架置入可能有助于防止再通成功后再次血栓形成。沒有潛在的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支架放置也可以把血栓擠到血管壁,并立即恢復血流。目前根據血管支架在血管內展開的方式,可分為自膨式支架和球囊擴張式支架兩種。
首先嘗試溶栓藥物輸注和(或)機械取栓術。這些方法如果無法再通血管,通過血管造影圖像測量閉塞動脈的近側段直徑,以確定選擇合適大小的支架。自膨式支架的尺寸不要超過所測量的血管直徑。球囊擴張型支架一定要小于血管直徑。支架應盡可能覆蓋整個血栓形成節段。在路徑圖導引下推進球囊擴張支架到達閉塞位置后,以正常壓力非常緩慢擴張。如果使用的是自膨式支架,遠端要剛好超出閉塞位置,并緩慢地釋放。
保健品是食品的一個種類,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調節人體的機能,適用于特定的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對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可在服用相應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使用保健品以輔助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等調節生理功能。但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保健品有預防疾病的作用。腦梗死發生后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康復,保健品沒有治療疾病作用。
目前我國腦梗死病因主要以大動脈粥樣硬化型為主。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其在普通人群中的參考值為:<3.37mmol/L。存在吸煙、酗酒、糖尿病、收縮壓等危險因素的人群應重視血脂管理,在醫生指導下規律服用降脂藥物,以控制大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降低腦梗死發生風險。在腦梗死后應及時進行血脂評估,指導二級預防治療。對患者進行評估,若有以下情況之一(①既往腦卒中史;②顱內/外動脈狹窄;③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支架成形術后;④冠心??;⑤外周動脈疾??;⑥糖尿?。?,則判定為超高?;颊?,其LDL-C需控制在1.4mmol/L以下。若沒有合并其他情況,則判定為極高?;颊?,其LDL-C需控制在1.8mmol/L以下。建議腦梗死患者盡早啟動中高強度他汀類藥物治療,4周后隨訪復查血脂,若LDL-C不達標,則應強化當前治療,進一步與其他降脂藥物聯合治療,之后每3個月再次隨訪復查血脂,檢驗LDL-C是否達標;LDL-C達標后每6個月隨訪復查1次血脂。
腦血管供給著頭部生命活動所需血液,可以說是人的命脈。一旦發生狹窄,就會導致頭部血供不足,甚至造成嚴重后果。內科藥物治療、支架介入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是目前治療治療腦動脈狹窄的主要手段。
對于無癥狀的血管狹窄患者,我們建議口服藥物治療。主要針對腦血管狹窄的危險因素進行管理,包括降壓、降糖、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另外,運動、減重、戒煙限酒等生活方式的干預也必不可少。
對于有癥狀的血管狹窄患者(頸動脈狹窄程度50%以上,顱內動脈狹窄70%以上),需要在嚴格評估下選擇安裝支架或頸動脈狹窄內膜剝脫術,術后建議繼續口服抗板、降脂類藥物并控制危險因素,定期通過血管超聲或頭頸CTA隨訪監測手術情況。
腦血管支架的種類根據材質的不同,分為金屬和非金屬支架,目前金屬支架是臨床應用的主要支架,材質包括鎳鈦記憶合金、醫用不銹鋼和金屬鉭絲等。非金屬支架,主要是可降解的生物材料。MRI設備產生強磁場,需特別注意患者檢查的安全性。如患者體內有金屬性(鐵磁性)植入物,如金屬支架等,需咨詢手術醫師和影像科醫師。否則不但影響圖像質量,且有可能導致嚴重人身傷害。
腦梗死后血壓控制目標通常分為兩個期,具體如下:
(1)若急性腦梗死后,還需溶栓治療,血壓應控制在收縮壓<180mmHg,舒張壓<100mmHg;(2)若為腦梗死后穩定期,可將血壓逐漸降到140/90mmHg以下,下降幅度及用藥需觀察患者狀態。對于腦梗死患者,需明確是否有部分血管狹窄,如顱內動脈、顱外段頸動脈是否有狹窄。如有狹窄,雖在穩定期時血壓<140/90mmHg,還需觀察是否有頭暈癥狀,或再發腦梗情況的發生。若血壓降得過低,出現頭暈的癥狀,還需有保底血壓,不能使血壓下降過快或過低,至少不能<120/70mmHg。對于部分年齡較大的老年人,還需適當放寬標準,如高壓在140-150mmHg的范圍內。
斑塊形成和血管狹窄多由動脈粥樣硬化造成。但動脈粥樣硬化的病因尚未完全確定,現認為與多種危險因素作用于不同環節有關。主要的危險因素如下:(1)年齡、性別:臨床上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49歲以后進展較快。女性在絕經期后發病率迅速增加;(2)血脂異常:脂質代謝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目前最肯定的是LDL-C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脂蛋白(a?)[?Lp(?a)?]增高也可能是獨立的危險因素;(3)高血壓:高血壓病人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明顯增高;(4)吸煙:與不吸煙者比較,吸煙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與每日吸煙的支數呈正比。被動吸煙也是危險因素;(5)糖尿?。禾悄虿≌叨喟橛懈吒视腿パY或高膽固醇血癥,如再伴有高血壓,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明顯增高;(6)肥胖:超過標準體重20%或BMI>?24kg?/m2者稱肥胖癥。肥胖可導致血漿甘油三醋及膽固醇水平的增高,并常伴發高血壓或糖尿??;(7)家族史: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所致的家族性血脂異常是這些家族成員易患本病的因素。
以上危險因素中可經藥物控制的有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余危險因素與生活方式、遺傳等相關,故單獨服用藥物并不能完全避免斑塊形成和血管狹窄的進展。
靜脈溶栓、動脈取栓治療是恢復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流最重要的措施,能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
其中,靜脈溶栓適應癥人群如下:①有腦梗死導致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②癥狀出現<6h;③年齡≥18歲;④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動脈取栓適應證人群如下:①急性腦梗死前患者基本生活能自理:改良Rankin評分0~1分;②影像學檢查發現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M1段、椎動脈、基底動脈、大腦后動脈等大血管閉塞;③年齡≥18歲;④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IHSS)≥6分;⑤嚴格的影像學檢查發現存在缺血但尚未完全梗死組織區域(CT引導下灌注掃描上顱內容血量CBV和腦血流量CBF的不匹配);⑥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急性血栓是可以通過手術治療方法取出,慢性的血管閉塞里面的血栓是不能夠取出的。
動脈取栓治療是一種介入手術治療,就是利用介入的方法,通過一些特殊的裝置,把堵塞的栓子直接拉出來,這樣腦組織重新得到血液供應,能顯著提高大血管閉塞的再通率,患者癥狀得到緩解或者痊愈。但是其有明確的適應癥和禁忌癥,一定要在時間窗內進行手術,對于前循環,要在6-8小時以內,后循環要在12-24小時以內,如若超過這個時間,取栓的風險較高,且獲益較少。
答:臨床上常用的他汀主要抑制肝臟合成脂肪,這類藥物有7種,分為三代:第一代,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第二代,有氟伐他汀。第三代,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其中,第一代的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半衰期短,食物可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因此服用時間為晚餐時最佳。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匹伐他汀三者兼具脂溶性和水溶性,口服不受食物影響,因此三者的服用時間為睡前服用。第三代的阿托伐他汀與瑞舒伐他汀的半衰期長,兩者的吸收也不受食物影響,因此服用不受時間和食物限制,一日內任何時間服用均可。阿司匹林市場上有不同規格的劑量25 mg、50 mg、100 mg,腦梗死的治療及二級預防的劑量為75-325 mg/d。阿司匹林吸收之后的半衰期很短,大約十幾分鐘就會失去作用,不過其對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所以無論早晨或是晚間,只要每天在固定時間服藥即可,服藥時間對藥效不發生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所以現在的阿司匹林都是腸溶制劑。藥片外面有一層覆膜,耐酸不耐堿。腸溶阿司匹林需要在空腹時服用,以使藥物迅速通過胃部,在小腸內分解,可以避免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梢砸罁约旱姆幜晳T,在早晨隨降壓藥一起吃,或是晚上隨他汀類降脂藥一起吃都可以。
阿替普酶(rt-PA)和尿激酶(urokinase)是我國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藥。兩種藥物使用均有嚴格的適應癥和禁忌癥。因此,并不是所有腦梗死都可使用溶栓藥。在確診腦梗死,符合溶栓適應癥且排除禁忌癥后,可使用溶栓藥物進行溶栓。阿替普酶靜脈溶栓的適應證:①有急性腦梗死導致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②癥狀出現<3小時/3~4.5小時內;?③年齡≥18歲;④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如沒有條件使用rt-PA,且發病在6小時內,對符合適應證的患者可考慮靜脈給予尿激酶。尿激酶靜脈溶栓的適應證:①有急性腦梗死導致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②癥狀出現<6小時;③年齡18~80歲;④意識清楚或嗜睡;⑤腦CT無明顯早期腦梗死低密度改變;⑥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溶栓藥并不能治療一切腦梗死,使用需排除禁忌癥。阿替普酶(rt-PA)和尿激酶(urokinase)是我國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藥,其使用的禁忌癥如下:阿替普酶靜脈溶栓的禁忌證:①顱內出血;②既往顱內出血史;③近3個月有嚴重頭顱外傷史或卒中史;④顱內腫瘤、巨大顱內動脈瘤;⑤近期(3個月)有顱內或椎管內手術;⑥近2周內有大型外科手術;⑦近3周內有胃腸或泌尿系統出血;⑧活動性內臟出血;⑨主動脈弓夾層;⑩近1周內有在不易壓迫止血部位的動脈穿刺;?血壓升高:收縮壓≥180 mm Hg,或舒張壓≥100 mm Hg;?急性出血傾向,包括血小板計數低于100x109/L或其他情況;?24 h 內接受過低分子肝素治療;?口服抗凝劑且 INR >1.7或FT>15s;?48h內使用凝血酶抑制劑或Xa 因子抑制劑,或各種實驗室檢查異常;?血糖<2.8mmol/L 或>22.22 mmol/L;?頭CT或MRI提示大面積梗死(梗死面積>1/3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在發病3h以內,當存在下列相對禁忌證時,要進一步權衡rt-PA靜脈溶栓治療的風險和收益:①輕型非致殘性卒中;②癥狀迅速改善的卒中;③驚厥發作后出現的神經功能損害(與此次卒中發生相關);④顱外段頸部動脈夾層;⑤近2周內嚴重外傷(未傷及頭顱);⑥近3個月內有心肌梗死史;⑦孕產婦;⑧癡呆;⑨既往疾病遺留較重神經功能殘疾;⑩未破裂且未經治療的動靜脈畸形、顱內小動脈瘤(<10 mm);?少量腦內微出血(1~10個);?使用違禁藥物;?類卒中。在發病3~4.5h內,其相對禁忌癥在發病3h以內的基礎上補充如下:①使用抗凝藥物,IR≤1.7,PT≤15s;②嚴重卒中(NIHSS評分>25分)。如沒有條件使用rt-PA,且發病在6小時內,可考慮靜脈給予尿激酶溶栓。其禁忌證同rt-PA靜脈溶栓。
中醫治療腦梗死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不論是中藥還是針灸治療均能從整體上調整機體的機能,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1)辨證論治。1)中經絡 ①風痰阻絡證。治以化痰通絡湯,熄風化痰、活血通絡;②風火上擾證。治以天麻鉤藤飲,平肝熄風、清熱瀉火;③氣虛血瘀證。 治以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④陰虛風動證。治以鎮肝熄風湯,滋陰潛陽、熄風通絡;⑤肝腎虧虛證。治以左歸丸合用地黃飲子,滋養肝腎。2)中臟腑①痰濕蒙神證。治以滌痰湯,化痰熄風、開竅醒神;②痰熱內閉證。治以清心宣竅湯,清熱化痰、醒腦開竅;③元氣敗脫證。治以參附湯,益氣回陽固脫。(2)針灸治療。治療遵循“調和氣血,疏通經脈”的原則??墒褂眯涯X開竅法、手足十二針、十二透刺法、面癱牽正刺法等治療腦梗死及相關后遺癥。1)中經絡。重在調神導氣,疏通經絡,以督脈、手厥陰、少陰經穴為主。主穴:水溝、內關、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配穴:上肢選用肩髃、曲池、外關、合谷等,下肢選用環跳、風市、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解溪等。吞咽困難者,加金津、玉液、風池、廉泉等。2)中臟腑。重在醒腦開竅,啟閉固脫,以督脈、手厥陰經六為主。主穴:水溝、百會、內關。配穴:閉證配十二井穴、合谷、大沖;脫證配關元、氣海、神闕等。(3)按摩推拿。對于中經絡半身不遂者,手法可采用?法、按法、揉法、擦法、搓法、拿法、捻法、搖法、一指禪推法、抹法、掃散法等。根據患者姿勢選取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等穴位進行治療。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的一個重要特色,在腦梗死的全部病理發展過程中,血瘀證候都在其中,因此,活血化瘀類中藥在腦梗死的治療中運用較為廣泛,相關的臨床研究也證明,活血化瘀法治療能夠顯著改善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神經、生活能力等相關結局指標。不少患者會擔心活血化瘀中藥的使用會增加腦出血的風險,中醫理論認為“瘀血不去,則出血不止,新血不生”,破血逐瘀是重要的治療方法;現代醫學也對此進行了相關的實驗進行驗證,活血化瘀藥物治療后并未增加腦梗死患者腦出血的風險,是以,活血化瘀藥在預防腦梗死的治療中療效確切,也并不會增加腦出血風險。
針灸是中醫治療的一項特色,具有調和陰陽、暢通氣血、疏通經絡、扶正祛邪的作用。在中醫古籍《靈樞·官針篇》就已經記載了用巨刺的針法治療中風疾病。臨床指南也推薦患者使用針刺作為腦梗死治療的重要補充方案,在相應藥物的治療下,進一步采用針灸干預,增強臨床療效,改善患者預后。常選用的針法主要為通督調神針法,常選用的經絡為手陽明大腸經合足陽明胃經,常選用的穴位有:天宗、肩井、曲澤、阿是穴、肩前、缺盆、天泉、本神、治嗆和承扶等。
針灸放血療法是用三棱針、粗毫針或小尖刀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淺表脈絡,放出適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具有消腫止痛、祛風止癢、開竅泄熱、鎮吐止瀉、通經活絡等功效。在治療腦梗死的過程中應辨證論治,對合適的證型可使用針灸放血療法進行治療。如中經絡之痰熱腑實證,可予耳尖放血以瀉熱通絡;中臟腑之閉證,可予十宣點刺出血以開竅啟閉。
腦梗死患者年齡、梗死部位及梗死灶大小、入院時臨床表現、既往病史、是否有并發癥等均可影響預后。在同等條件下年齡越大,一般預后越差。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與預后密切相關,越靠近重要的病變部位、梗死灶越大,預后越差。入院時的臨床表現、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是影響臨床預后的主要因素,臨床表現越重、NIHSS分值越高,預后越差。在既往病史方面,腦梗死復發次數越多,預后越差,其它慢性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糖、心臟病、高血壓)會間接影響腦卒中患者預后,發病時患有其他并發癥也會影響其腦功能的恢復。
腦梗死后盡早進行康復治療已經成為了醫生和患者的共識,但對于康復訓練的時機存在一定的爭議。多數學者認為生命體征平穩后的48h即可開始康復訓練,早期訓練有助于患者神經元突觸的生長,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其臨床癥狀及相應指標的改善均比生命體征穩定1-2周后再進行康復訓練的患者更佳。但有學者認為過早的康復訓練可能會破壞腦循環的自我調節能力,不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等。臨床中應參考神經科醫生與康復科醫生的綜合評估意見。
腦梗死急性期、恢復期的中醫證候特征與腦梗死預后均有相關性。證候特征屬本虛標實,在本為肝腎陰虛、氣血衰少,在標則為痰瘀交阻、氣血逆亂。血瘀證候存在于在此病全程中,恢復期和后遺癥期以痰、瘀、氣虛、陰虛等證候要素為主,常見的中醫證型為痰瘀阻絡證、氣虛血瘀證、陰虛血瘀證、陽虛血瘀證等。臨床研究發現:腦梗死急性期風證、火熱證、痰濕證、氣虛證的發生演變對預后判斷具有提示作用,起病時具有風證與氣虛證的患者死亡率較高?;颊邞谂R床醫生的評估下,根據其自身的癥狀,采用相應的藥物辯證治療。
缺血性腦梗死主要是指各種腦血管病變所致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從而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出現一系列相應神經功能缺損的一類臨床綜合征。發生腦梗死并生命體征平穩后,患者應及時進行相應的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從而幫助緩解病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重新建立自信心并融入社會生活。但腦梗死本身所帶來的腦組織損傷和神經損傷是已經發生的,無法通過康復訓練恢復如初,患者相應的神經功能肯定會受到影響。但腦梗死患者也不必為此而一蹶不振,雖然神經損傷是不可避免,但仍可以通過積極的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以提高生活質量和生活信心,重新回歸社會生活。
在飲食方面,腦梗死患者需進行低脂飲食,并降低膽固醇攝入,同時注重注重多樣化飲食。中醫認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日常飲食應以谷類為主,并搭配以豐富的蔬菜、水果;常食用奶類、豆類及其相關制品。適量搭配魚、禽、蛋、瘦肉,少食肥肉,攝入過量肥肉和葷油會增加高脂血癥的風險,從而不利于腦梗死患者的預后。
臨床上建議患者在醫生的全面評估下,結合自身的癥狀與表現,選用合適且安全的運動方案,并在社區醫生或家屬的陪伴下進行康復治療。對于低?;颊邅碚f,以主動活動為主,可以積極地參加社區活動,最大程度地回歸社會。對于中?;颊叨?,可以以主動或者主動輔助運動為主;而對于高?;颊?,建議采用手法或者借助器械進行康復訓練,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颊邞鶕陨砩眢w情況進行適量時間的康復訓練,需要注意的是,在運動前患者的心率、血壓應該控制在安全范圍內,運動后應持續觀察5-8min,確?;颊甙踩?。
中醫傳統養生功法(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運動方式也較為柔和,是中國特有的強身健體運動方式。在缺血性腦卒中的康復訓練中運用也較為廣泛,能夠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養生功法可能通過提高大腦運動區域注意力控制區域的神經元活動,增強主動肌的肌力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從而改善患者的運動和平衡能力。因此,近年來,臨床醫生也較為愿意推薦患者采用養生功法作為康復訓練的方案。
家人對腦梗死患者的支持主要體現在輔助康復訓練和心理支持上。一方面,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需進行及時的康復訓練,對于中高危的患者而言,必須有家屬在其側進行身體監測和相關運動方式的輔助配合。另一方面,缺血性腦梗死的患者可能會具有或多或少的自理能力下降,對比以前的生活質量一定會有所下降,這種下降勢必會帶來較為明顯的落差感,患者可能會失去生活及重新融入社會的信心,此時,家屬的支持和理解就顯得非常重要。此外,腦梗死患者應盡量戒煙戒酒,家人應為其營造無煙無酒的家居環境,以有助于腦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復。
穴位按摩因其操作簡易可行,在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中運用較為廣泛。其中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是腦梗死恢復最常用的兩條經絡,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颊呋蚣胰丝蓞f助自上而下按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順序,拍打偏癱側肢體肌群5min左右,以達到放松相應肌群的目的。對于穴位的選擇,上肢穴位可以選擇曲池、合谷、外關、肩髎、肩髃,下肢穴位選擇足三里、涌泉、三陰交、太溪、委中、承山等。上肢穴位按摩時,可以食指、中指、環指指腹為重心順時針旋摩穴位,力度以循序漸進為主,持續15min左右,力度以酸麻、脹痛、可承受為宜。下肢穴位按摩時,可用手指用力按摩患者患側足三里、涌泉、三陰交、太溪、委中、承山穴,以按揉方法為主,持續1-3min左右,力度以酸麻、脹痛可承受為宜。建議每日按摩1-2次,幫助肢體功能恢復。
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的自我調節功能較差,在天氣寒冷時,腦血管的收縮反應性減弱,此時,若逢較大的寒冷刺激,可能會引起血管持續性的收縮甚至引起血管痙攣,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即會發生變化,將增加腦梗死復發的可能性。在冬季,尤其是北方,氣候變化大,寒潮較多,患者應注意及時添衣,尤其注重頭頸部的保暖,減少戶外運動,避免寒冷的刺激。
中藥代茶飲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采用辨證論治的方法,以中藥材作為茶葉,泡中藥茶飲用,以達到防控疾病、保健養生的目的。代茶飲藥效易于吸收、使用方便、易于接受。對于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而言,除了進行積極的藥物治療及康復訓練外,采用代茶飲作為日常飲水方案是較好的方式?;颊邞谂R床醫生的病情評估、在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指導下選用合適的藥材作為代茶飲,以起到防控疾病、調和陰陽氣血的目的。
腦梗死患者平時應每日監測血壓及心率,一般腦梗塞急性期2周內由于腦部缺氧,需提升血壓以改善腦部灌注,所以此時血壓要求控制水平得稍高。但長時間保持高血壓會加重血管病變,如動脈粥樣硬化及促進血管斑塊破裂和脫落,同時會加重腦水腫,所以腦梗塞急性期2周后需逐步降低血壓直至正常目標水平。一般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無特殊情況時,要求血壓降低到135/85mmHg以下,65歲以下的老年患者無特殊情況時,要求血壓降到130/80mmHg以下,且臨床醫生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此外,還需定期復查血糖、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口服他汀類藥物的話初期還需定期復查肝功能。此外,每年的定期體檢也必不可少,包含心電圖、動態心電圖Holter、頸動脈B超、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如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癥狀還應查頭顱MRI。
腦血管疾病在我國人口死因順序中長期位列一二位,腦梗死作為常見的腦血管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死、致殘率高的特點。對腦梗死的各個環節進行動態監測,在急性期有助于穩定生命指征,降低死亡率,致殘率,改善預后,減少神經功能缺失。在恢復期有助于預防復發、減少并發癥、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傊X梗死監測的意義在于早期救治、既病防變、防止復發、減少神經損傷。
腦梗死動態監測需要持續6個月,自發病至6個月,患者經歷了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是挽救神經功能,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黃金時間,需要對病情進行持續監測。
急性期需要監測的重點是生命體征,需要維持血壓、呼吸、脈搏、體溫的穩定,出現異常情況需及時處理;恢復期需要重點監測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力求盡早達標,此外還需監測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后遺癥期需要重點監測的主要是血壓、血脂、血糖,規律服藥,做好二級預防。
中醫在腦梗死的監測中有著獨到的優勢,通過望聞問切能夠在疾病早期或是未發作前“預知”到中風的發生,從而早期采取中藥內服、針灸治療、按摩推拿等中醫手段進行干預,延緩或者避免中風的發作,達到“治未病”的效果。
中醫通過對患者中醫證候演變的觀察,對重點環節、重點證候進行干預,及時把握病情的轉歸,及早干預,既病防變,同時發揮中醫藥干預的療效優勢,挽救神經功能、促進神經功能康復,同時發揮中醫特色進行二級預防,有效預防腦梗死復發。
腦血管病的一級預防指首次腦血管病發病的預防,即對有卒中傾向、尚無卒中病史的個體,?通過早期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控制各種可控危險因素,達到使腦血管病不發生或推遲發生的目的。主要預防措施包括:對于有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心肌梗死、心房顫動、頸動脈狹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肥胖、吸煙、飲酒過量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者,應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干預和處理。推薦卒中高風險人群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進行預防。同時合理膳食營養,適當運動鍛煉。腦血管病的二級預防指再次腦血管病發病的預防。主要措施包括:調控可干預的危險因素(基本與一級預防相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抗凝治療、干預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等。
2022年《基層冠心病與缺血性腦卒中共患管理專家共識》中提到,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高(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等均為心腦血管事件再發的重要危險因素。日常監測血壓、血脂、血糖水平有助于及時評估患者所具有的危險因素,便于臨床醫生給予及時干預。腦梗死患者應保持血壓平穩,若血壓不穩定則進行動態的血壓監測,即使是不伴隨高血壓的腦卒中患者,也建議定期進行血壓的監測。此外,對于血脂、血糖的監測,建議以3-6個月為監測周期,若出現了高危因素,應及時就醫,調整用藥種類及劑量。
戒煙非常有助于降低腦梗死復發的機率,煙草及二手煙對于心腦血管的侵害很大。對于腦梗死患者,個人需嚴格戒煙;對于不吸煙的患者,建議對其居住環境做到嚴格控煙,營造無煙環境,避免患者受到二手煙的侵害。
戒酒能夠降低腦梗死復發,大量乙醇會直接作用于神經中樞,對大腦功能造成直接的影響。腦梗死患者應戒酒,減少酒精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從而有利于腦梗死的預后恢復。
王平平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王少卿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任北大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劉璐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董興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高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張根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廖曉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李煥芹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張晉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陳寶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王培利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吳宏赟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彭冬青北京市昌平區中醫醫院
王蕾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
張沁麗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
蔡業峰廣東省中醫院
林亞明云南省中醫院
趙敏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俞曉飛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汪涵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閆詠梅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招遠祺廣東省中醫院
中醫藥科普標準知識庫是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建設的權威、專業、惠民、多元的中醫藥科普公益平臺,旨在發揮學會專家資源優勢,構建科學、規范、標準的中醫藥科普知識內容,促進中醫藥健康科普與文化傳播,提高公眾對中醫藥的獲得感,助力“健康中國”建設。